数学科学学院成立
为了适应数学学科整体发展的需要,1995年北大决定在原有的数学系和概率统计系的基础上成立数学科学学院,由姜伯驹教授出任院长。一开始数学学院下设四个系:数学系、概率统计系、科学与工程计算系、信息科学系。1997年又新成立了金融数学系。
学院高度重视教学改革工作,不断研究学院的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的改革。与此同时,学院推行主干基础课课程主持人制度,并拨专款用于主干基础课的课程建设。由于全院教师员工的共同努力以及社会环境的改变,学院的专业越来越受到考生及考生家长的青睐,招生规模逐年扩大,录取分数稳步提高,同时研究生培养规模也逐年上升。1996年,北大数学学院获得按一级学科授予博士学位的资格,在评审中以较大优势在全国高校和科研院所名列数学类榜首。在2001年国家重点学科评选中,数学科学学院的基础数学、计算数学、应用数学三个专业以满票再次被评为重点学科,概率统计专业首次被评为重点学科。
1998年9月,张继平接任数学科学学院院长,继续进行了一系列结构和人事调整,出台了一批制度和措施。1999年北大启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计划”,数学学院相应制定了建设世界一流学院的发展规划,获得数量较大的拨款,极大改善了办学与科研条件。2000年5月,数学科学学院告别沿用二十多年的一院旧址,迁入新竣工的理科一号楼。
华罗庚曾云:“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生命之秘,日月之繁等各个方面,无处不有数学的重要贡献。”数学科学发展到今天,不仅成为物理、天文等自然科学的基础,计算机等高新技术的生长点,同时也广泛地渗透到金融、统计、经济等传统的社科领域。经过95年的风雨路程,北大数学学院已站在新的历史起点,面临更大的机遇与挑战,辉煌的成绩、历史的责任和对科学的追求,激励和鼓舞着数学学院的广大师生更加脚踏实地努力奋斗,向着世界一流的目标不断迈进。
延伸阅读:
北大数学科学学院主要历史成就
95年来,北大数学科学学院为我国数学事业的发展、人才培养和国家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数学科学学院先后培养出近6000名本科毕业生、700余名硕士毕业生和200余名博士毕业生,一大批优秀的数学家和其他方面的专家分布在各行各业,许多人成绩斐然,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评价。其中有30余位毕业生(数学与力学)被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这些人很多是计算机、自动化等应用方面的专家,体现了北大数学教育的精深与广博的结合,充分说明了数学教育不仅为数学研究本身培养人才,而且在国家各方面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中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科学研究和应用中,数学学院的毕业生和校友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如前两届全国最高科技奖的4位获奖者中的吴文俊和王选。在北大从事教学科研的数学家中,许宝J院士在概率统计方面的开创性工作使他很早就成为国际上公认的数学领袖。江泽涵、段学复、程民德、廖山涛等院士的数学成就是中国人的骄傲。张恭庆和丁伟岳院士在几何分析、姜伯驹院士在拓扑学和文兰院士在动力系统方面的杰出成就享誉国际。近十年以来,数学学院几十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科研成果获国际国内重要奖励,由德国施普林格和美国数学会等世界知名机构出版的高水平的数学专著30余部,每年发表100多篇高质量学术论文。自1982年以来,北京大学数学学院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奖16项,其中一等奖2项(廖山涛、江泽培),二等奖4项;国家科技进步奖7项,其中特等奖1项(与外单位合作),一等奖1项(与外单位合作),二等奖2项;国家教育部科技进步奖60余项,其中一等奖16项(接近全国高校数学获奖总数的一半),二等奖40项。此外先后荣获第三世界科学院数学奖2项,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4项,陈省身奖3项,华罗庚奖1项,“求是”杰出青年科学家奖6项,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5人(11A+5B),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5人。数学学院先后有张恭庆、丁伟岳、王诗k等人在世界数学家大会上作邀请报告。改革开放后在国外学习工作的留学人员中,从北京大学走向世界的田刚、刘军、张克威、乌思钰、林晓松等是突出的优秀代表,现已成长为当今国际知名数学家,活跃在世界数学舞台上,他们的开创性工作对有关数学领域的发展具有重要推动作用和深刻影响。田刚还应邀在2002年世界数学家大会上作1小时大会报告。
相关内容